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视频 | 袁一丹:历史面相学的可能性

《读书》杂志 读书杂志 2023-09-02

编者按.


一张有价值的照片或图像,不是随声附和你的观点,而是和你唱反调、给你找麻烦的。它没有解答你的问题,反而给你制造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超出了你我的历史想象。




袁一丹:

晚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照片、图像相当丰富,文史研究者留心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可能有种抽盲盒的快感,希望抽中那些没有诉诸文字、或被文字遮蔽的历史瞬间。

张爱玲《传奇》增订本封面

这是张爱玲《传奇》增订本的封面,请她的好朋友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点石斋画报》的画师吴友如《海上百艳图》中的一张时装仕女图。吴友如笔下的生活世界,虽然有现代性元素的侵入,但还是现世安稳的空气:女子在摆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还有女仆拉着风幔。《传奇》封面中的不安感,来自于趴在栏杆上的那个怪物,似人又似鬼。张爱玲把这个被盖住面目的东西,指认为“现代人”。现代的鬼魅兀自闯入旧中国的生活世界,无论新派还是旧派都活在现代性的窥视当中,都多少感觉到来自现代的惘惘的威胁。跟吴友如笔下那个细腻、自足的生活世界相比,现代人的轮廓是高度简化的,却更有冲击力。张爱玲对吴友如的改编,把旧中国的面影与现代性的登场镶嵌在一起,启发我思考经由图像认识历史的限度与可能性。

我初次意识到照片中蕴含着沉默的力量,是在研究周作人“落水”事件的时候。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八道湾家中遇刺,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他“落水”的导火索。两天后,周作人特地找人拍了这张照片,我们可以隐约看到长袍上的弹孔。他随后把这张照片分送给自己的朋友。当我试图还原周作人“落水”的动机时,免不了和照片中的周作人对视,想从他那一刻的神情中读出点什么。

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八道湾家中遇刺,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他“落水”的导火索。两天后,周作人特地找人拍了这张照片,我们可以隐约看到长袍上的弹孔

遇刺照是当事人有意保留、散布的史料;还有些照片属于“无意”的史料。所谓“无意”的史料,是指我们读取信息的角度与摄影师或被拍摄者的主观意图不太一样,更关注照片中无意间保存下来的历史细节,那些看似“乱入”的背景人物或干扰性因素。这是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拍摄的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北大学生在街头宣讲。我们拿这张照片和闻一多绘制的“五四”图景相比照。在闻一多的笔下,听众簇拥着学生,都是全神贯注的样子,连远处的人力车夫也停住脚步。然而在甘博的镜头中,北大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没有吸引太多听众,围观者脸上的表情有些茫然。这一脸茫然提示我们思考五四运动的社会反响与实际影响范围。

照片或图像对学术研究的意义,不仅是作为旁证,帮我们印证固有的看法;而是有意无意地推翻了我们对历史的某种成见。一张有价值的照片或图像,不是随声附和你的观点,而是和你唱反调、给你找麻烦的。它没有解答你的问题,反而给你制造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超出了你我的历史想象。

威尔逊之笑(1916年7月5日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我在翻阅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时,留意到一张照片,纠正了我对胡适的刻板印象。在我印象中,胡适固然有率真的一面,但“作圣”的情结更重,他在镜头前的姿态是比较矜持的。然而一九一六年他在绮色佳拍的这张照片,身穿西服,打着蝴蝶结,咧嘴大笑。旁人说这一笑酷似威尔逊,可谓是“威尔逊之笑”。威尔逊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是胡适崇拜的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政治家。“威尔逊之笑”可以看作美国进步时代的精神写照。胡适在美国留学多年,在“进步时代”的空气浸润下,逐渐改变了少年老成的态度,成为乐观主义的信徒。这张“威尔逊之笑”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胡适留美期间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底色。

赵元任在工作时也不忘调解两只猫的矛盾(来源:douban.com)

今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影记《好玩儿的大师》,不仅给我们展示了赵元任生命史的重要面向,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的学术社会也有非凡的意义。借助这批照片,现代学术史上的许多大事件、许多重要的学术社群和学术机构,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名词,而有了可亲近的面容。这些照片大大增加了近代史的感受性,拉近了我们和历史中人的距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现代学术社会的缔造者从容对视。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活泼泼的人、活泼泼的学术生活。借助赵元任的这些照片,我们或许可以摘下学术思想史的面具,看到二十世纪学术人生的真实面容。

在这批照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年代初赵元任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抖空竹的那张。赵元任从小就喜欢抖空竹,抖空竹可不简单,全靠控制与放纵之间的微妙平衡。沉浸在这种游戏状态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韦莲司在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人世间最被忽略的资源就是嬉戏,要能够在社会上撑得住,没有比嬉戏更重要的事。嬉戏不是自我放纵或逃避,而是让神经松弛,坦露出自己另外的一面。赵元任无论在任何困境下,你都不会觉得他可怜,因为他懂得从嬉戏中获得乐趣。这种嬉戏的精神,不正是越来越内卷的学术社会最缺乏的东西吗?这也是我写这篇小文的动机。
赵元任抖空竹(1920年代初)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均由作者提供

2023年《读书》征订,现在开始啦!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一键购买▼

2023年,《读书》陪你度过新的春夏秋冬
《读书》刚刚开通视频号,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

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

阅读思想,看见《读书》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微信订购

➡微信公众号菜单界面➡读书书店

➡点击每条图文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店铺主页



邮局订阅

搜索微信公众号中国邮政微邮局服务报刊订阅


搜索“读书”即可订阅 


邮局网上订阅地址:

http://bk.11185.cn/index.do#

邮购

读者服务热线:

010-84050425/51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读书》邮购部

邮编:100125

E-mail:dzfw@lifeweek.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